中新经纬9月12日电 题:黄金能否真正动摇美元地位?
作者 芦哲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所联席所长
资管机构Crescat Capital合伙人兼宏观策略师塔维·科斯塔(Tavi Costa)近日在汇编并发布的一组数据中称:在金价创下新纪录之际,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央行的储备占比,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。这一数据迅速引发市场对国际货币体系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。
这一转变并非偶然。近年来,多个国家的央行持续增加黄金购买力度,并减持美债。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量连续三年均超过1000吨,几乎是此前十年年均水平的两倍。与此同时,美债遭遇多个国家央行减持。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印度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从5月的2353亿美元降至6月的2274亿美元,较上年同期的约2420亿美元明显下降。日本6月持有美债规模为1.148万亿美元,较其2021年的持有高点收缩了0.178万亿美元。自2022年4月起,中国美债持仓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,对美国国债的持仓规模已从全球第二跌到第三。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为7564亿美元,较2011年持有高点收缩了5585亿美元。
这反映了在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和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下,越来越多的央行开始重新审视其外汇储备结构,出于对冲风险和分散储备的需求,正稳步提升黄金配置、减少美债。这一转变象征着全球央行储备管理策略的结构性改变。
全球央行对黄金储备的净购买开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。在此之前,最近一次全球范围内央行的大规模购金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,当时,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滞胀危机和美元信用危机下,黄金价格上涨至历史高位,一些新兴经济体央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过较为显著的购金行为,以抵抗通胀和避免美元贬值。本轮央行大规模“淘金”与20世纪80年代一样,均是出于对美元体系的信任动摇。而不同点在于,20世纪80年代央行面对的是固定汇率下美元价值与黄金脱钩带来的不确定性,而如今则是在浮动汇率体系下,由通胀、货币政策争议、地缘政治等叠加带来的多重风险。
笔者认为,当前央行增持黄金并非短期市场操作的结果,而是一个长期趋势。虽然黄金储备在采矿量、储备总量和储备占比合理性的限制下具有“天花板”上限,但目前央行黄金储备占比仍远低于20世纪70年代所达到的峰值。也就是说,央行增持黄金未来仍有持续增长的空间。世界黄金协会《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》还显示,95%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将增加,43%的央行表示自身也将增持黄金。
这也意味着,即便金价出现短期回调,央行作为“长期战略买家”的角色仍不会改变。它们购买黄金主要目的并非投机获利,而是增强货币主权、抵御国际金融体系结构性风险。
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是,黄金是否真正动摇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?目前的共识是:美元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,但其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开始松动。
随着美元体系信任裂痕的出现,全球多国正在转向黄金、其他主权货币(如欧元、人民币)及新型数字资产构成的多种储备组合。而在这一“去美元化”进程中,黄金扮演了一种独特角色:它是唯一不受任何国家主权信用背书的传统避险资产,其价值不依赖于特定国家的货币政策或政治稳定性,非常适合在多极体系中作为中立储备工具存在。(中新经纬APP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责任编辑:宋亚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