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三十四年(公元前213年),咸阳宫内张灯结彩,秦始皇在此设下盛大的宫廷宴会,原本是歌舞升平、群臣庆贺的时刻。然而,意料之外的争论却在宴席上骤然爆发,打破了原本祥和的氛围。
当时仆射周青臣刚以一番溢美之词赞颂秦始皇的伟业,席间众人都在迎合帝心,气氛一时融洽。偏偏齐国出身的儒生淳于越却不合时宜地提出要恢复分封制,公然质疑已经推行近十年的郡县制。郡县制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最重要的制度之一,旨在削弱地方割据,稳固中央集权。此言一出,无异于质问帝王的根本方略,秦始皇顿时龙颜大怒。
丞相李斯见状,立刻进言,指出三代之制各有不同,不能一概效法。儒生崇古而轻今,借圣贤之言攻击现实政治,若不加以禁止,势必使君主权威受损,党派朋比而起,天下一统将再度动摇。为了确立君权至上的地位,李斯建议焚毁天下“犯秦之书”,以绝思想之源。秦始皇早已对各地反秦势力不满,这次听从李斯之策,决定付诸实行。这便是历史上震动千古的“焚书”事件。
展开剩余62%焚书的影响极为广泛,但受创最深的当属儒家。儒家典籍如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皆在烈火中化为灰烬,儒生被禁止聚众讲学,甚至连私下讨论也遭严厉打压。接连不断的措施,使得儒家元气大伤,几近崩溃。表面上看,秦始皇似乎只是借机发泄怒火,但实际上,他的决策背后有着更深的考量。
早在统一之初,秦始皇东巡泰山时,天降暴雨,使他狼狈不堪,成为笑柄。儒生当众讥讽,丝毫不给面子。秦始皇虽心怀不快,但为了安抚新并入的六国百姓,他选择忍耐,尽力展现宽容。然而儒生却依旧针锋相对,不仅不领情,还常借经典言辞攻击朝廷政令。每逢新政颁布,儒生便群起而攻之,借古讽今,激起百姓不满。时间一久,民间对秦朝政策产生普遍抵触,几乎形成风气。
秦始皇原本仍抱有幻想,认为只要耐心推行,百姓终会理解他。然而,当年宴会上淳于越的言论彻底触动了他的底线,他不再容忍,而是选择强硬出手。李斯的建议提供了一种相对温和却足以震慑的手段——焚书以制思想,而非立即屠戮。
虽然“焚书”表面针对诸子百家,但真正承受重击的主要是儒家。作为百家之首,儒家的影响力最广,学者最多,反对声音最强。秦始皇深知“擒贼先擒王”的道理,打压儒家,便能震慑其余学派。只是,这一举动也让儒生彻底与秦朝为敌,他们一边秘密保存典籍,一边记录帝王的残暴。与此同时,原六国旧民心生反感,地方小规模起义接连爆发。
然而,嬴政并不在乎。他明白,要想维持天下大一统,不仅要在军事与制度上统一,更要在思想与文化上确立主导地位。“焚书”只是开端,背后蕴含的是他维护中央集权与长治久安的雄心。
后世常以苛责的眼光批判秦始皇,认为焚书毁灭文化,手段残暴。但换个角度来看,如果任由思想分裂与学派争鸣无节制地削弱王权,中国或许无法形成大一统的传统理念。两千余年过去,始皇帝的举措仍令人议论纷纷,其功过是非,也就留待后人评说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北京配资网,10倍杠杆配资平台,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